《中国保险报》专栏文章之八:寻找政府和市场主导之间的平衡点——全球健康社会保障体系求索之路
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多种条件,各国不同的国情造就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两个国家具有完全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基于经济基础的相似性和法律文化的可借鉴移植性,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可以归纳为几种不同的模式。英国奉行国家卫生服务主导模式:德国和法国采取的是社会保险主导模式;美国采取市场主导模式;新加坡则采取家庭账户模式,也称作储蓄保险模式。
不论采取何种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无疑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健康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在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中引进个人储蓄账户或市场化保障的因素,强调个人责任,减少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鼓励人们明智地使用医疗服务,减少浪费;二是强调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国外商业健康保险近代发展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结合。新型健康保险的发展,促使健康保险覆盖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医疗资源占用率下降,医疗服务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三是通过可行的卫生筹资方式平衡供方和需方的长期均衡,使道德损害和服务滥用最小化,避免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解决社会不同人群的分布效应,如由于人口老化引起的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收入转移。
当前,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经济趋势的分析来看,财政紧缩将成为未来几年全球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鲜明特征。老龄化的沉重压力往往使政府要负担更高比重的财政支出,欧洲委员会老龄化报告指出,2015年之前,欧盟国家用于养老、健康、长期医疗支出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每年以GDP0.5%的规模增加;2015年以后,支出还会加速增加。美国也存在类似情况,失业人数增加也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
其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子流行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对于商业健康险,还是医疗保险的管理者来说,正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慢病发病率的增加势必造成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小部分人不合比例的用去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资源。如何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无疑是非常迫切的。
面对不容乐观的挑战,各国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如以上提到的四种模式各领千秋,最初,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受到普遍推崇,但在经济形势恶化、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商业医保为主的美国模式,就容易受到质疑和冲击。倡导“全盘市场化”会导致低收入人群无法得到医疗保障。家庭收入的减少迫使很多有保险的人,因付不起个人自缴费用而放弃使用保险。以美国为例,由于没有全民医保,整个体系建立在市场化、私有化基础上,造成医保体系分割和无序。
其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出资建立一套覆盖全体国民的医保体系,并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医疗费用,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健康保障。但是,一味由政府大包大揽,容易滋生“大锅饭”心态,培养大批“懒汉”,并使得医疗需求无限膨胀,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崩溃的地步。
因此,历经时间的洗礼后,各种模式在发展演变中,逐渐呈现出趋同的态势——既非政府大包大揽,也非全盘市场化,而是在天平的两端——政府和市场主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点对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背景介绍:
《中国保险报》是中国保监会重大信息披露指定媒体,于1994年创刊,是目前中国保险业唯一公开发行的,以保险宣传为特色的全国性一周多期行业报。
2011年,《中国保险报》新开设健康版。此举无论是对健康险行业的发展,还是对以好人生集团为代表的健康风险管理公司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健康险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健康版的出炉,必也将推动好人生集团拥抱蓬勃发展的机遇,再上一层楼。
鉴于好人生集团首席执行官汤子欧博士对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健康险及健康风险管理实践的了解,《中国保险报》特邀汤子欧博士从2011年1月起,在健康版上独家开设“他山之石”专栏,每周一篇。